欢迎您登录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鲁中晨报》专版:二次赴任“第一书记”,村民给他出了四道“考题”

2019年07月30日
作者:研究室
打印

2014年,以淄博“第一书记”事迹为素材拍摄的《马向阳下乡记》火了,火在主人公背后的曲折故事,火在主人公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火在“第一书记”与群众紧密联系的深厚情谊。

2012年以来,按照山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淄博市扎实做好选派“第一书记”工作,已连续选派三轮、共计2379名,实现了对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和党组织软弱涣散村的全覆盖。6年多来,活跃在淄博各村的“马向阳”们,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满怀热情,舍小家顾大家,带领群众走上发展致富的小康路,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对于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的“第一书记”张佳涛来说,再次赴任“第一书记”是光荣的,更是具有挑战性的。有担当、胆大心细、讲究方法……凭借着这些,张佳涛在近两年时间内顺利解答了郝家村村民给出的四道“考题”,带领郝家村村民一步步走上发展致富的小康路。

42,记者来到淄川区岭子镇郝家村,见到了“第一书记”张佳涛,谈起这些年的经历,他深有感触。

第一题:村民集体上访为哪般?

解:耐心疏导

20177月,刚刚卸任淄川区寨里镇西井村“第一书记”的张佳涛来到了淄川区岭子镇郝家村,开始了他新一轮“第一书记”的驻村工作。“充满干劲、充满信心”是当时张佳涛再次提交“第一书记”申请时的感受,也是他刚到郝家村时的内心写照。

不过,在张佳涛走马上任的第一周,第一道“考题”很快摆在了他的面前——几十名郝家村村民集体到镇上上访,情绪十分激动。

“我是‘第一书记’,我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赶到镇上的张佳涛对村民们说。然而,村民们一开始并不买账,不少人直言,“不给个说法,谁来都不算完。”

张佳涛心里明白,作为过去依托岭子镇煤矿的富裕村庄,一步步走到了现在的软弱涣散村,背后的问题显然不是靠他拍拍胸脯就能解决的,更何况,当时的郝家村“两委”班子也存在不少特殊情况,“原村书记兼村主任刚刚在公务员定向考录中考走了,我去时,村‘两委’班子力量非常弱。”张佳涛对记者说。

谈起两年前遇到的这第一道“考题”,张佳涛笑称“给了我一个下马威”。最终,在这位法警出身的“第一书记”耐心疏导下,上访的村民表示,愿意再等些时间看看村里的变化。

第二题:村民集资款被外地市冻结,自来水管道还咋改造?

解:来回奔波,反复协调

村民们不满背后的核心诉求是什么呢?张佳涛开始挨家挨户走访了解。有了在西井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经验,张佳涛明白,做好农村工作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面对郝家村当时特殊的村情,就连走访顺序这样的问题,张佳涛都有自己的考虑。“以楼为单位,一家一家地走,一家一家地听问题。”

在半个月的“11”了解中,张佳涛大概摸清,村民们对目前村里的经济状况很有意见。在过去,郝家村是条件不错的村,村里甚至还集资建楼,而现在,村里有负债,随着管道等配套基础设施的老化,连吃水都成了难题。在掌握情况后,他积极对接派出单位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争取单位支持,后经协调,单位为村里的机井设备改造提供了23万元的帮扶资金。

让张佳涛没有想到的是,第二道“考题”很快摆上桌面。201710月,村民们共同集资的自来水管道改造款到位后,却遭遇了外地市的冻结。冻结的原因,源于郝家村在集资建房时产生的外债。“资金到位了却改造不动了,村民和我都心急如焚。”张佳涛说。

对此,张佳涛一趟一趟奔波于外地市与郝家村,整理材料、对接手续,一遍遍地说明情况。终于,在各方的协调下,这部分集资款如期用于自来水管道的修建。

就这样,在张佳涛赴任的前半年,郝家村村民通过一件件关乎衣食住行的身边事感受到了“第一书记”带来的变化。“觉得给我们村带来了新气象,咱老百姓有了靠山。”60多岁的村民孙启恕对记者说。

第三题:如何争取土地整理帮扶资金?

解:稳步推进重方法

2017年底,郝家村的村“两委”迎来了新变化。“通过换届选举,村里选出了新班子,工作开展将迎来一个新节点。”张佳涛对记者说。

新的村“两委”班子上任后,张佳涛以党建工作为抓手,认真落实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村里各项工作的开展也开始有章可循、职责分明。张佳涛带头学习上级的文件指示,吃透文件精神,为郝家村谋取政策福利。通过一次次的梳理工作,有关土地整理项目的资金帮扶文件引起了张佳涛的注意。在对文件进行一遍遍研究后,他认为,郝家村符合文件规定的条件,必须提高对该项工作的重视。

不过,当他在每月召开的村“两委”班子例行学习会上提到土地整理的问题时,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经过深入了解,张佳涛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仅认定这一项工作就十分繁琐,开展不好很可能会引发村民矛盾,费力不讨好。

为了解决好这第三道“考题”,张佳涛并没有在一开始就强行推进此项工作,而是在自己的《工作日志》上列起了步骤。他将工作的核心问题聚焦在“如何科学认定所整理土地的归属”上。为此,张佳涛制订了详细的推进计划,通过询问村里有威望的上了年纪的村民、调度村委委员有序走访,通过反复求证,基本厘清整理土地的“前世今生”。在解决这项核心问题后,再让村民上报土地信息。通过周密的部署与定期的调度,郝家村土地整理工作进展有序,共整理土地100亩,争取土地整理资金300万元。

第四题:咋让郝家村再次富起来?

解:换个思路促创收

张佳涛时刻不忘他来到郝家村时上访村民对他说的一句话“郝家村为啥不富了”。面对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张佳涛也在积极寻找村经济的增长点,“致富最大的障碍不是没项目、没资源,而是旧思维、旧模式。”

在对郝家村的分析中,张佳涛发现,相邻村的小米售价很高。尽管具备相同的地理优势,但郝家村受制于过去的产业特点,村民们不愿尝试、也不敢尝试,存在畏难情绪。

为了解决这第四道“考题”,张佳涛探索了一条“大户勤带头”的工作思路。村民吕永刚是郝家村的种植大户,张佳涛多次与他交流沟通。最终,吕永刚开始种植小米,一部分村民也开始进行尝试。201810月小米成熟后,张佳涛又带领这部分村民积极对接电商平台,以“抱团”的形式在朋友圈开展营销,同时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开展农产品代言。最终,郝家村的小米卖出了10/斤的价格,这在村民眼里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让张佳涛倍感欣慰的是,有了第一年的尝试,郝家村更多的村民开始想办法、改思路,今年,已经有村民开始探索粉皮加工厂,通过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记者采访时,这位“第一书记”在他主导建设的文化广场前,谈起郝家村未来的规划仍旧滔滔不绝。张佳涛面对的四道“考题”,几乎贯穿了他近两年的“第一书记”工作,而每道题目解决的背后,都折射出他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决心,折射出他面对问题讲究方法、积极应对困难的信心。截至目前,张佳涛帮助村集体增收近14万元,引导村民特色种植增收30余万元,争取各类帮扶物资近42万元,郝家村的致富路正在越走越宽。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