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登录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门户网站
无障碍浏览 |

对市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2022103号代表建议答复的报告

2022年06月21日
作者:办公室
打印

尊敬的代表:

在市人大十六届一次会议上,你们提出了《关于加强地方人民法院对虚假诉讼虚假陈述打击力度的建议》(2022103号)。建议收悉后,市法院高度重视,4位分管领导集中审签,立案信访局、各民庭、审监庭等部门联合办理,立即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分析、专题研究、会商研讨,提高办理质量,增强办理实效。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一、打击和遏制不诚信诉讼行为的主要做法

虚假诉讼虚假陈述,本质上是不诚信诉讼行为,不仅损害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干扰司法秩序,浪费司法资源,严重破坏司法公信力危害性大。民事诉讼中,财产纠纷案件、民间借贷案件、同一主体同时在多起案件中作为当事人的涉财纠纷案件、涉虚假诉讼的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等方面,成为虚假诉讼和虚假陈述的易发多发领域。为打击和遏制不诚信诉讼行为,我院在审判实践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做法有:

一是加强证据的甄别。对于民间借贷等财产纠纷案件,要求法官在案件审理中,除对借据、收据、欠条等债权凭证及银行流水等款项交付凭证进行审查外,还应结合款项来源、交易习惯、经济能力、财产变化情况、当事人关系以及当事人陈述等因素综合判断借贷的真实情况。二是对于某些案件的当事人,特别是民间借贷案件,在送达开庭传票时明确告知当事人本人必须到庭接受询问以及拒不到庭的后果。三是主动与公安机关沟通联系,对于有可能涉嫌虚假诉讼的民间借贷案件予以驳回起诉,并及时移交线索。四是进行关联案件检索,准确把握普通民间借贷案件与“职业放贷”“套路贷”的区别,正确处理。五是对发现的虚假诉讼和虚假陈述的当事人给予必要的制裁和惩罚。

近年来,我院已经多次对提起虚假诉讼和伪造证据的当事人予以惩处,起到了震慑作用。比如,2021年,我院审监庭在审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申诉案件中,查明被申诉人明知与申诉人之间不存在民间借贷关系,捏造借贷事实提起民事诉讼,严重侵害了申诉人的合法权益,妨害了司法秩序。我院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二条之规定,做出对当事人处以罚款一万元决定

二、下一步工作重点

下一步,全市法院将继续深入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深入开展虚假诉讼整治工作的意见》要求,深度甄别审查,强化协调联动,做到及时发现、迅速反映、认真处理、坚决打击,积极维护司法秩序、树立司法权威、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为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促进社会诚信建设贡献更多司法力量。

一是把握案件特征,深度甄别审查。对于诉讼中出现的查明事实与自认事实不符或明显不符合常理等情况,进一步查验甄别,慎重作出认定。对典型案件或可能存在双方恶意串通、虚构事实的,加大实质性审查力度,尤其着重审查相关法律文书是否存在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或案外人合法权益的情况,提高对虚假诉讼案件的鉴别能力。

二是重视调查取证,发挥庭审作用。加大民商事案件及虚假诉讼高发领域案件的证据审查力度,对可能存在虚假诉讼的,加大依职权调查取证的力度;涉嫌虚假诉讼的,依法传唤当事人本人到庭,就有关案件事实进行询问;确有必要的,尽量要求证人出庭作证。加大公开审判力度,增加案件审理透明度,对与案件处理结果可能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的,依职权通知其参加诉讼,避免其民事权益受到损害,防范虚假诉讼行为。

三是区分不同阶段,及时做出处理。对于经查明确属虚假诉讼的,区分案件所处的不同阶段,及时做出处理。如在立案阶段,依法不予立案;已经立案的,及时终止相应诉讼活动,裁定驳回起诉。

四是完善联动机制,形成打击合力。加强与检察院、公安、司法行政机关的沟通协作,建立虚假诉讼案件线索通报、协查、复核、移送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协作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五是加大处罚力度,追究法律责任。对涉嫌虚假诉讼的参与人,加大罚款、拘留等妨碍民事诉讼强制措施的适用力度;对虚假诉讼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对虚假诉讼违法行为涉嫌刑事犯罪的,民事审判部门依法将相关线索和有关案件材料移送侦查机关;对律师等诉讼代理人参与虚假诉讼的,依法予以制裁,并及时向司法行政部门、律师协会或者行业协会发出吊销职业资格等司法建议。充分利用训诫、罚款乃至追究刑事责任等手段,严惩不诚信诉讼行为。

六是加强新闻宣传,营造良好氛围。通过新闻发布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发布典型案例,增强震慑力,从源头上预防和遏制不诚信诉讼行为的发生。及时向有关部门和企业发出司法建议、公布不诚信诉讼名单,倡导诚实诉讼,积极营造诚实守信、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以上答复,如您有意见或建议,欢迎您随时反馈,我们将认真办理落实。再次感谢您对法院工作的关心、理解和支持!恭祝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联系人:淄博中院办公室,孙衍龙,3198043。

                                                                   

                                                               

                                                          淄博市中级人民法院

                                                            2022年5月31日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