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9临清法院分析邻里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成因并提出防范对策 |
||
来源: 发布时间: 2015年06月25日 | ||
近年来,民间纠纷引起的故意伤害案件频频出现,而在这些案件中,因邻里纠纷引起的案件比重逐年递增。邻里纠纷处理不当容易激化,形成积怨,酿成恶性事件,严重影响公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对此临清法院进行分析并提出防范对策: 一、邻里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主要类型 一是由宅基地、耕地纠纷引发。目前乡村、城镇新建、翻建、扩建住房增多,房屋、宅基地及相邻权纠纷显著增加。民众对于相邻权普遍缺乏了解,事先与邻居缺乏充分沟通,在发生纠纷后又不愿对其不动产权利的使用进行必要合理限制,造成邻里关系紧张,进而引发故意伤害案件发生。 二是由酗酒滋事引发。酗酒人往往控制不了自己言行,因为一点小事无理取闹、寻衅滋事,甚至大打出手。 三是由婚姻恋爱纠纷引发。有的不能正确处理恋爱中纠纷,有的不能冷静处理婚姻中矛盾,在冲动、激动中造成恶性后果。 二、邻里纠纷转化为刑事案件的主要原因 一是村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法律意识淡薄。在临清法院审结的故意伤害案件中,小学文化程度以下的犯罪嫌疑人占很大比例,法律知识缺乏,不会使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纠纷,往往感情用事,以暴制暴、行凶伤人。 二是家族势力、亲朋义气影响较大。乡村宗族观念浓厚、以强欺弱现象时有存在,发生纠纷后,不易协调,矛盾双方互不忍让,极易激化矛盾、转化性质,轻则动手殴斗,重则伤害、杀人。有的甚至认为是对其家族的挑衅,双方矛盾不止在父辈间,且延续至子女间长期存在。 三是基层调处机构工作不力,难以化解社会矛盾。农村基层自治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调解纠纷能力没有有效地发挥,未能有效将邻里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而以司法为主的纠纷解决机制还不能有效满足最基层的民众需求,最终出现邻里纠纷向刑事犯罪演变。 三、预防和减少邻里纠纷引发刑事案件的建议 一是加强法制教育,增强民众的法律意识。要广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民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学法、知法、守法,依法约束自己的行为,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自觉维护法律、遵守法律,使人民群众面对矛盾纠纷时能够理性地采取合法手段有效化解,减少和避免发生刑事故意伤害案件。 二是让基层组织积极引导群众依法解决邻里纠纷。在民众中选出一些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调解员,发挥他们的优势,调解解决邻里关系纠纷,有效息讼止争,预防矛盾纠纷激化,稳定社会秩序。在调解不成时,及时引导进入诉讼程序依法解决。 三是发挥司法机关调处作用,进一步完善刑事调解、和解制度。坚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根据实际情况,以案说法,以文释法,慎用刑事强制措施,慎捕慎诉,强化说理教育,为当事人双方搭建和解平台。如对事实清楚、责任明确、证据确实充分,且双方当事人自愿接受调解的,在受理案件后,可以邀请基层司法所、派出所等部门及法律专业人员共同参与,也可以邀请基层干部或有影响力的群众协助调解,建立部门联动,多方协调,以人民调解为主体的多元化解决社会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提高预防矛盾纠纷激化的综合能力。 |
||
|
||
【关闭】 | ||
|
||